最近,加州帕姆戴尔沙漠上空又有了新动静,这事儿在军迷圈里传得沸沸扬扬。第二架B-21“突袭者”隐形轰炸机,在一架F-16D的“陪护”下,悄无声息地完成了首飞。
官方虽然低调,但现场流出的照片可一点都不含糊。照片里,新来的“二号机”跟去年首飞的“老大哥”并排停着,两架一模一样的黑色魅影,科幻感瞬间就溢出了屏幕。
这可不是简单地多造了一架原型机。这标志着老美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项目,已经从“单兵作战”进入了“组团刷怪”的新阶段,整个研制和试飞的节奏明显在加快。
魔鬼藏在细节里
你要是仔细看,这两架B-21差别还真不小。去年那架“地狱犬”,前起落架舱门上画着个三头犬,身上还插着不少橙色的空速管,外露的测试设备也不少,像个还在摸索阶段的“毛坯房”。
而这架新来的“二号机”,涂装换成了带翅膀的斯巴达头盔,机身上那些测试用的管子和拖锥也全不见了,整个机身光溜溜的,非常平整,看着就已经是“精装修”准备交付的状态了。
这说明最基础的飞控数据采集工作已经搞定,接下来要动真格的了——全面进入任务系统和武器集成的关键测试。简单说,就是要看看它挂上核弹到底好不好使。
美军的玩法也很“骚”,这种“量产代表性标准”的原型机,意味着测试一旦通过,可以直接刷上编号就去部队服役,省去了中间漫长的等待。两架飞机同时开工,测试效率至少翻倍。
咱们的轰20在憋啥大招
看到B-21那边进展得顺风顺水,大家伙儿自然就想到了咱们自己的轰-20。今年三月,空军副司令员王伟不是还亲口说,轰-20很快就会和大家见面嘛,当时可把所有人的胃口都吊起来了。
结果呢,几次重要场合,大家盼星星盼月亮,也没看到那个传说中的“大宝贝”出来走两步,站C位的依旧是我们的老伙计“六爷”。这就让一些人心里犯嘀咕了,是不是研发上遇到啥坎儿了?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太对劲。这几年咱们的好东西还少吗?五代隐身舰载机、攻击-11无人机,连固定翼预警机都上舰了,哪个不是尖端技术?没道理在一架战略轰炸机上被卡住脖子。
所以,圈子里就有了另一种声音:也许不是我们造不出来,而是我们对最初的设计指标不满意了。觉得有些保守,正在回炉重造,憋一个更厉害的“大招”出来。
当然,网上那些传闻就更神乎其神了。什么六台涡扇-15发动机啦,1.8马赫超音速巡航啦,还有什么量子雷达、智能蒙皮,能让它的雷达反射面积比一只麻雀还小。这些说法听着玄乎,但也能看出大家对它的期待有多高。
打法不同道也不同
B-21的稳步推进和轰-20的“神龙见首不见尾”,其实背后反映出的是中美两国对未来空战完全不同的理解。B-21的定位,说白了更像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网络节点”。
它本身不追求单打独斗,极度依赖和无人机、卫星这些平台的数据链配合,主要负责在前面踹门、搞电子压制和侦察引导,是整个“穿透性制空”体系里的一环。
而我们对轰-20的期待,则更倾向于“一击致命”的杀手角色。它必须依靠自身超强的隐身性能和可能的超音速能力,具备在没有太多支援的情况下,单枪匹马突防,直接端掉对方航母或军事基地的能力。
这种思路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国面临的战场环境不一样。美军担心它在亚太的基地群,战时第一波就可能被我们的东风快递给“点名”,所以他们急需一个能分散部署、抗打击能力强的网络化体系。
而我们的要求则是,轰炸机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哪怕和后方指挥体系断了联系,也要能像一把尖刀,独立完成斩首任务。这也就是为什么,面对B-21的进度,我们显得比较淡定。
结语
有军事学者那句“不给他们起飞的机会”,说得相当有底气。这话的背后,是我们日益强大的全域拒止能力。B-21将来计划部署的关岛、冲绳等基地,早就在东风-26的瞄准镜里了。
说到底,B-21和轰-20的竞争,早就不再是某一件武器的性能PK。B-21的领先,展示了美国雄厚的航空工业底子和项目管理能力,这一点我们必须正视。按照他们的计划,2030年前就要形成战斗力,装备上百架,时间表很清晰。
而我们的轰-20,虽然“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但这种战略定力和耐心,或许正是在酝酿一场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毕竟,歼-20双座型、攻击-11这些“僚机”都已经提前亮相,主角登场的舞台,可能早就已经搭好了。未来的天空究竟属于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等轰-20掀开盖头的那天才能揭晓了。
盈立证券-股票配资门户平台-天津炒股配资开户-股票按月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