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东造船厂那艘备受瞩目的076型两栖攻击舰,最近因为几张照片,在军事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焦点就锁定在它那宽阔的飞行甲板上——靠近舰岛区域,突然出现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开口。
这个开口不大,在一艘正在成型的大型军舰甲板上甚至显得有些突兀。
要知道,两栖攻击舰的飞行甲板,向来平整得能当镜子照,这突然多出来的一个规则矩形“窟窿”,实在太扎眼了,想不注意都难。
这个“洞”立刻点燃了无数人的想象力。
网上流传的一张据说是076的线图迅速被翻了出来。
图中,那个开口的位置,竟然规整地排列着垂发单元!
有人仔细数了数:好家伙,四组,每组八个坑,足足三十二个发射位!
这个火力密度,快赶得上咱们海军的054A型护卫舰了。
要是真的,红旗-16防空导弹、鹰击-18反舰导弹,甚至是对陆攻击的巡航导弹都能塞进去。
这哪里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两栖攻击舰?
简直就是一艘火力凶猛的“移动武库”嘛!
要真这么配置,把美军目前最先进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上那点可怜巴巴的海拉姆近防系统,瞬间就比到下水道里去了。
想象力没有边界,脑洞越开越大。
更有甚者,直接把历史的书页翻到了几十年前——这造型,多像当年苏维埃红色海军的标志性产物,“载机巡洋舰”啊!
像著名的基辅级,巨大的甲板上可不是只放飞机,舰艏满满当当插着粗大的SS-N-12“沙箱”反舰导弹发射筒,还能携带上百枚防空导弹,外加十几架垂直起降的雅克-38战机。
那家伙的设计思路就是:一艘船当几艘用,既能放飞机,又能用远程导弹单挑美国航母。
看着076甲板上的开口,难道预示着中国海军会放弃目前稳步发展的福建舰引领的“美式航母体系”,要走回那个四不像的“载机巡洋舰”的老路?
冷静点看,把076和苏联时代庞大的基辅级划等号,这对比本身可能就站不住脚。
想想当年苏联红海军的战术,核心是要制造能单枪匹马挑战美国航母战斗群的“航母杀手”。
载机巡洋舰顶着巨大的远程反舰导弹,靠着舰载机沿途提供可怜的自卫防空,硬着头皮往对方航母编队里冲。
这种战术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严重匮乏情况下的豪赌,充满了“孤狼”般的悲壮色彩。
但反观今天的中国海军,我们在强力推进的,是啥?
是成体系、多兵种协同的高质量联合作战!
看看前不久山东号航空母舰联合075型两栖攻击舰进行的演练就非常说明问题。
我们的两栖攻击舰,定位非常清晰——它不是,也绝不应该是那种脱离体系单打独斗的武器。
它更像是航母打击群中一个专注特定任务的强悍突击手,或者是分布式作战网络里的关键节点。
075的任务是带着陆战队抢滩登陆;而076,看设计趋势,利用强大的电磁弹射器,专注于放飞包括隐身攻击无人机和舰载预警机在内的各种空中力量。
至于防空反舰这样的“脏活累活”,海军序列里不是有055这样世界顶级的驱逐舰吗?
干嘛要在076身上硬塞大量垂发单元?
这不就相当于让一个专业狙击手,再额外背上一把沉重的大砍刀去冲锋陷阵吗?
功能上的巨大冗余,反而可能拉低整体的作战效能。
再从实战效率的角度算笔账。
076的甲板宽度达到了惊人的54米(比“美国”级宽了整整22米有余),加上关键的电磁弹射技术,它让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以及像攻击-11那样的高性能隐身察打一体无人机,在舰上常态化起降执行远程打击任务成为可能。
试想一下,一旦拥有了这种能高高在上洞察全局的“天眼”,以及具备隐蔽打击能力的“蜂群刺客”,哪还需要宝贵的军舰平台自身,冒着巨大风险,冲进对方严密的防御圈去发射导弹搞“拼刺刀”?
这不是本末倒置,浪费它巨大的潜能吗?
拥有强大的空中侦察打击能力,本身就是在抵消甚至超越舰载导弹射程的意义。
关于那个神秘开口的争论,其实在现实中找到了非常坚实的解释基础。
大家还记得五月份举行的中柬“金龙-2024”联合演习吧?
当时的镜头捕捉到了一个关键细节:中国海军的071型船坞登陆舰,由于柬埔寨当地港口设施相对简陋,无法直接靠岸卸载重型装备,怎么办呢?
它干脆利落地掀开了甲板上的巨大舱口盖,使用船上的重型吊车,直接把一辆辆两栖装甲车吊运到了陆地上!
这个再平常不过的操作,却透露了设计上的重要理念:两栖舰艇,为了应对各种复杂登陆场合(尤其是那些没有现成码头或登陆设施损毁的恶劣环境),必须在舰体设计时就预留重型装备和车辆的吊装口!
现在回头看076飞行甲板上那个引起争议的开口。
仔细对比其位置(靠近舰岛区域)、尺寸大小,它与071上那个用于吊装坦克装甲车的开口,可以说是高度吻合!
这思路一下就清晰了:这个开口,极有可能并非为了安装什么神秘武器系统,而是为将来登陆作战准备的“应急通道”!
想象一下未来可能的岛礁夺控或抢险救灾任务中,如果目标地点码头被毁、登陆点复杂,大型登陆艇无法靠岸怎么办?
076就能扮演一个更强大的角色——打开这个甲板盖板,利用强大的舰载重型吊车,直接把05式系列两栖突击车、04式步兵战车,甚至岸基使用的重型装甲抢修车、红旗-17防空导弹发射车等宝贵装备,稳稳当当地吊运到岸上或临时搭建的转运平台上。
而在舰船执行海上作战或训练任务时,一块结实厚重的钢制盖板盖上去,保证与飞行甲板完全平整,对舰载机的起降作业不会造成任何困扰!
哪个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能实现这种完美的严丝合缝和功能切换?
这种设计恰恰体现的是高度的实用性和任务适应性。
至于网上广为流传的那个展示三十二个垂发单元的酷炫线图,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满足了很多人对强大火力的渴望,充满了浪漫的想象色彩。
但回归工程现实,真要在飞行甲板上开这么大个口子安装垂发系统,工程难度和带来的负面影响实在难以忽视。
它意味着要切割穿透甲板的多层承力结构,这对全舰的强度安全必然带来严峻挑战。
076是什么?
它是一个设计满载排水量接近5万吨级、拥有强大电磁弹射能力的现代化综合平台!
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哪里?
是为登陆提供强大的空中遮断和支援,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一艘携带导弹的打手。
为了塞进区区几十个导弹发射筒,去冒自损平台核心价值的风险,这买卖,划不划算?
海军工程专家们恐怕不会做这种选择。
为了有限的导弹发射能力,牺牲宝贵的甲板空间和结构强度,无疑是非常不明智的。
所以啊,大家纠结一个开口,不如跳出固有的思维,好好认识一下076这型舰船真正划时代的意义在哪里。
它很可能根本不是传统认知框架里的“两栖攻击舰”!
结合当前透露出的核心特征(巨型甲板宽度、电磁弹射器),它的定位更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型,专门为电磁弹射时代优化打造的“无人机母舰”!
别小看这个名号,它带来的变革可能是颠覆性的。
电磁弹射器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无与伦比的灵活性和宽广的能量调节区间。
它既能弹射起飞30吨级满载弹药的第五代隐身舰载战斗机歼-35,又能精准地将重量轻小但需要极高加速度的智能攻击无人机(比如能承受2G以上弹射过载的无人僚机)轻松送上蓝天。
这种“一鱼多吃”的能力,是美国海军目前依赖F-35B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方式(严重限制起飞重量和作战半径)永远都无法企及的!
仅仅是在起飞方式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上,就高下立判。
再说回那54米宽的甲板,设计上其实深藏玄机。
舰体右侧布置了大面积的停机区,宽度达20米,专门用于系留、调度大量待命的无人机和有人战机。
左侧设置了斜角甲板,虽然角度不像航母那么大,但其长度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大型预警机和无人机错峰高效起飞和回收的要求。
分析估算一下可能的航空联队组成:保持15-20架歼-35有人隐身战机的部署规模,搭配10-15架类似于攻击-11这种级别的远程隐身智能攻击无人机,再加上至少1架空警-600预警机提供远程态势感知,这套空中力量的组合,其在战区的制空、对海突击、战役侦察的能力,完全可以达到半艘大型航空母舰的水平!
这可不是简单的“辅助力量”,它自身就是一支强大的空中打击力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成本效益原则。
076的动力组合被推测为成熟的大功率燃气轮机(如21兆瓦级)搭配多台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这套系统维护成熟、建造方便、周期可控。
相比动辄造价几百亿、建造周期漫长的核动力超级航母(如福特级),这种动力方案无疑更能实现“高效能高性价比”。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可以更快更多地服役。
有分析非常乐观地预测,首艘076有望在2026年左右就投入现役!
这速度,对快速填补我国在西太广阔水域维护自身利益所需的远洋存在缺口,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用更短的建造周期、更低廉的单位成本,快速打造一支具备强大航空作战能力(特别是无人化方向)的中型远洋打击力量,这是海军装备建设智慧的核心体现之一。
回过头来看,那个甲板开口引发的猜测,是该消停了。
076型两栖攻击舰(更准确地说是未来无人机航母体系核心舰)的核心价值、它对未来海战形态的巨大推动力量,从来就不在于它甲板上挖了个洞装了几枚导弹(那点火力改变不了体系的力量对比)。
它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和预示的海战理念的巨大转变——那就是对电磁弹射能力的全面应用,以及以智能化、集群化为核心的无人机空中作战的绝对倚重。
当076那强大的电磁弹射器一次次精确弹射,将成群的隐身作战无人机如同蜂群般投送到广阔海域的上空时;当无人机群在预警机引导下,以低成本和体系化优势执行从前需要昂贵有人战机冒险的任务时;当它作为一个关键的空中力量节点,迅速部署到任何一个需要展示力量、维护安全与利益的海域时……那些曾经执着于数甲板开口、争论“几发导弹”的讨论者终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一个海军大国,敢于坚定地选择这条看似没有先例可循,却恰恰可能引领未来海战变革的新航路。
这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的魄力,更是对未来战争形态深邃洞察的战略眼光。
盈立证券-股票配资门户平台-天津炒股配资开户-股票按月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